坡折带类型及特征

一、坡折带类型及特征

根据坡折带的成因机制可划分为构造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

1.构造坡折带特征

构造坡折带是指由于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地形坡度发生明显突变的地带。能够形成坡折带的同沉积构造活动主要有断裂和挠曲作用。因此,相应地可划分为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断裂坡折带是由于同生断裂活动而形成地形坡折带,如莺东斜坡带一号断裂和莺东断裂在不同地段活动强度不同而形成明显的坡折(图3-14)。挠曲坡折带则是由于盆地中央和边缘沉降速率差异较大而导致了坡折带的形成,如莺歌海盆地S60之后由于热沉降作用在盆地中央的沉降速率较大,而边缘处的沉降速率则较低,因而出现了明显的坡折带,相应地形成了大量盆底扇和斜坡扇。有时,挠曲坡折带受控于深部隐伏断裂。

2.构造坡折带分区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在盆地裂后期主要以热沉降作用为主,但是盆缘一号断裂和莺东断裂仍控制不同层段的沉积作用。因而,莺东斜坡带大致可分为两个构造坡折带区,即沿一号断裂和莺东断裂带的断裂坡折带区和向盆地内部与断裂坡折带平行的挠曲坡折带区(图3-14)。

在盆地演化过程中,这两类坡折带的平面位置以及对层序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有些三级层序中断裂活动极其微弱,低位体系域的展布主要受控于挠曲坡折带,而有些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的形成则主要受控于断裂坡折带。

图3-14 莺歌海盆地东侧坡折带分布

3.沉积坡折带特征

沉积坡折带是由于不同地区沉积速率差异从而造成地形坡度突变而形成的。Van Wag-oner等(1988)提出的Ⅰ类层序,即陆架陆坡型层序,主要受控于全球平面升降变化,而此时陆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所控制的。所以,坡折带(陆坡带)随着沉积物快速堆积而不断向前推进。在莺东斜坡带莺歌海组二段沉积时期为典型的陆架陆坡形成时期,尽管该时期早期陆坡的形成受莺东断裂的影响,但随后明显受沉积物供给速率的控制,导致陆坡向盆地中央和东南侧推进(图3-15)。

图3-15 莺歌海盆地陆坡的迁移

二、宇宙学属于物理学还是天文学

天文学大体研究的对象是光,距离,质量,运动等物理量,可以说整个天文学都是以物理学作为基础,数学作辅的学科。宇宙的问题当属物理学的范畴。

三、(2013?崇安区一模)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物

A、根据图象,开始吸热温度升高,最后温度不变,可能是晶体熔化图象,也可能是液体的沸腾图象,所以A错误;

B、0~t1时间,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分子运动加剧,B正确;

C、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但仍需吸热,所以内能增大,C错误;

D、由A分析,T2可能是沸点也可能是熔点,D错误.

故选B.

四、矿床成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共有哪些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是在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按照成矿作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发生的条件、发展过程和生、外生和变质三大类,有人也叫做三种成矿作用系列。

1. 内生成矿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是导致这类成矿作用得以发生的能量来源,最重要的就是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各种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多在地壳内一定深度下的较高温度和较大压力环境下进行,一般可在地下1.5km 以内,直到地下15km 范围内,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一些成矿作用可以达到近地表和地表环境。内生成矿作用是比较复杂和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上地幔经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分异作用相关的成矿作用,下部地壳重熔产生花岗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成矿作用以及在大洋大陆交界处俯冲带形成的安山质岩浆侵入和喷发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此外,还包括在地壳上部循环的多种水溶液,在深部受热形成的含矿溶液有关的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按其发生的时间和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岩浆成矿作用和岩浆期后的热液成矿作用。伟晶岩矿床和钠长岩、云英岩型矿床大致是处在两个作用之间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成矿作用的产物。

2. 外生成矿作用

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在太阳能的影响下,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基本上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外生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是地表的矿物岩石和矿石的风化。原来在深部形成的主要由铝硅酸盐矿物构成的岩浆岩在地表环境下,受到风化时发生分解,一些易溶的组分先后溶解出来被水流带走,而那些较稳定的组分残留下来。如此分离后的各种物质经过搬运分选在适当地点再沉积下来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聚集。除了大陆风化壳提供成矿物质外,在不少地区火山活动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物质来源,例如一些海相地层中的铁锰矿床,尤其是前寒武纪的铁锰矿床,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出沉积作用形成的。另外,在外生环境中生物活动也是一种特有的成矿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生物在它们生命活动中吸收土壤、水和空气中的无机盐类、CO2 和水转化为生物有机体中的碳氢化合物,同时在其身体的不同部分也可以富集某些金属非金属元素。生物死亡及其遗体大量聚集,在适当条件下最终转变为煤、石油、磷块岩等矿产。这种成矿作用是随着古生代以来海洋中生物的繁衍而出现的。到中生代,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其重要性变的更加突出。外生成矿作用中包括风化作用中的残积作用和淋积作用、沉积作用中的胶体化学沉积、生物化学沉积与蒸发沉积作用。

3. 变质成矿作用

由于地壳构造变动,使原来的内生和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和矿床因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温度、压力和其它热动力条件随之发生变化,使原来岩石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组构及矿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改变的结果一种情况是使原来的矿床受到破坏,以至完全消失。另一种情况下则使原来岩、矿石中的有用组分进一步聚集或者形成新的有用矿物的矿床。在较强烈的变质作用中常常可能伴随有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的叠加,使矿床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变质矿床从成矿特征看有原有矿床受到改造的受变质矿床和变质作用新生成的变成矿床。按照变质作用的类型看有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有研究资料表明深变质带的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有特色的成矿作用,如硼和铁的富集成矿。